安平樹屋是台南安平區的熱門景點,與旁邊的原英商德記洋行(三級古蹟)、朱玖瑩紀念館合併成一個園區,老榕樹的旺盛生命力在這裡展露無遺,再加上安平樹屋就在安平老街、安平古堡、安平開台天后宮、夕陽出張所、安平鄉土館附近,是很多觀光客來台南安平必訪的重點行程。
交通指南
地址:台南市古堡街108號
電話:06-3913901

樹屋園區示意圖
門票:全票50、半票25、台南市市民憑身分證免費
臺南市公有古蹟參觀收費標準
2022.07.22 入口處
2022.07.22 入園收費
2022.08.16 入口處
朱玖瑩紀念館
朱玖瑩生於1898年,曾任財政部鹽務總局局長,為當代顏體書法名家,其安平故區原本是台鹽宿舍,近年來先後整修規劃,開放民眾參觀。
2022.08.16 朱玖瑩紀念館
英商德記洋行
洋行是鴉片戰爭以前,清廷特許在廣州經營對外貿易的行號,也是近代外國商人在中國設立的企業機構。原英商德記洋行創建於清同治6年(1867年),位於當時安平的海頭社,大多從事鴉片、樟腦、砂糖等大宗貨物交易。光緒21年(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以後,日政府將鴉片、樟腦大宗貨物交易權收回專賣,洋行貿易量銳減,加上安平港日漸淤塞,影響船舶載卸,紛紛關閉,唯德記洋行仍繼續營業。
宣統3年(1911年)在安平的洋行都關閉後,日人將它改為鹽業會社,臺灣光復以後,再改為臺南鹽場辦公廳舍,民國68年,市政府將德記洋行收回並整修,做為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英商德記洋行,長二十英丈,寬十二英丈,與先後建立的怡記、和記、東興、唻記,合稱安平五大洋行。洋行建築因為多數採用西方建築,所以視覺上有別於傳統的閩南風格建築。此外,它們也是台灣與西方貿易的歷史證物。
2022.07.22 英商德記洋行
2022.08.16 英商德記洋行
2022.08.16 英商德記洋行
2022.08.16 英商德記洋行
2022.08.16 英商德記洋行
2022.08.16 英商德記洋行
德記洋行館內展示
2022.08.16 英商德記洋行館內展示
2022.08.16 英商德記洋行館內展示
2022.08.16 英商德記洋行館內展示
2022.08.16 英商德記洋行館內展示
2022.08.16 英商德記洋行館內展示
2022.08.16 英商德記洋行館內展示
2022.08.16 英商德記洋行館內展示
2022.08.16 英商德記洋行館內展示
2022.08.16 英商德記洋行館內展示
2022.08.16 英商德記洋行館內展示
2022.08.16 英商德記洋行館內展示
2022.08.16 英商德記洋行館內展示
2022.08.16 英商德記洋行館內展示
2022.08.16 英商德記洋行館內展示
安平樹屋
位於台南市安平區德記洋行後面,原是德記洋行的倉庫,根據台南市府文化局調查,從砌牆古磚推取自熱蘭遮城紅磚,及門楣花崗石、窗框 基石與木屋架構判定,推測最早應建於十九世紀末及日治初期,此處曾做為「大日本鹽業株式會社」出張所倉庫,現況規模即為日本人增建。台鹽退休場長張坤煌先 生說,1935年在此上班時,倉庫牆面就已經有榕樹盤根,可見此處榕樹已有百年樹齡。
擁有特殊情調及神秘氣息的安平樹屋,經過台南市政府重新打造,請建築專家設計,將樹屋視作一開放景觀藝術,已吸引不少單位接洽辦活動,包括展覽、服裝秀、生態自然教學等。
本處光復後改為台鹽倉庫,曾一度荒廢任由榕樹寄生,經過半個世紀,形成特有的屋樹共生奇景,類似吳哥窟大樹盤纏著「塔普倫寺」。
安平樹屋的奇景,引發藝術家的創造意念,在經費的支持下一度進駐其間。後因活動終止,樹屋再度閒置,直到被列入「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的整體規劃中,經過專業的規劃,於93年底整修,提供木棧道讓人穿梭於樹屋之間,形成特殊的地景建築,重現於世人眼前。
2022.08.16 安平樹屋
2022.08.16 安平樹屋
2022.08.16 安平樹屋
2022.08.16 安平樹屋
2022.08.16 安平樹屋
2022.08.16 安平樹屋
2022.08.16 安平樹屋
2022.08.16 安平樹屋
2022.08.16 安平樹屋
2022.08.16 安平樹屋
2022.08.16 安平樹屋
2022.08.16 安平樹屋
2022.08.16 安平樹屋
2022.08.16 安平樹屋
2022.08.16 安平樹屋
2022.08.16 安平樹屋
2022.08.16 安平樹屋
2022.08.16 安平樹屋
2022.08.16 安平樹屋
2022.08.16 安平樹屋
2022.08.16 安平樹屋
2022.08.16 安平樹屋
臺灣外商貿易史
安平是臺灣史上最早的港口,歷經荷蘭、明鄭、清朝、日本等時代,皆為臺灣主要的貿易港,清咸豐八年(1858)天津條約增開臺灣口岸,最初為淡水、雞籠,後開打狗及臺灣府。同治三年(1865年1月1日)安平開埠,外商陸續來此設立洋行,其中以英商德記、怡記、和記,美商唻記,德商東興等合稱「安平五洋行」,最負盛名。日本時代,洋商因鴉片為日人專賣,海運業務又為其所奪,洋行遂撤出安平,洋行建築陸續改建或做他用。唻記洋行改成大阪輪船株式會社、東興洋行改成安平支廳、怡記洋行改為安平水產學校、和記改建臺鹽職工眷舍。德記洋行館舍售予臺灣製鹽株式會社。光復後,為臺灣製鹽總廠接收為辦公廳舍,後臺鹽遷址。民國六十八年(1979),由臺南市政府規劃,奇美文化基金會捐贈為「臺灣開拓史料館蠟像」。現與東興洋行為僅存兩棟洋行建築,見證清朝末年臺灣外商貿易的歷史。
安平樹屋(德記洋行)沿革
*1865 安平地區設立海關,正式開港,洋商隨即紛紛在此設立洋行,一時之間,外商雲集,洋行林立。
*1867 創建英商德記洋行,位於當時安平的海頭社,大多從是鴉片、樟腦、砂糖等大宗貨物交易。與先後建立的怡記、和記、東興、唻記,合稱安平五大洋行。
*1895 日本領臺以後,日政府將鴉片、樟腦等大宗貨物交易權收回專賣,洋行貿易量銳減,加上安平港日漸淤塞,影響船舶載卸,紛紛關閉,唯德記洋行仍繼續營業。
*1911 在安平的洋行陸續關閉後,日人將它改為鹽業會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再改為臺南鹽場辦公廳舍。
*1979 民國68年,臺南市政府將德記洋行收回並整修,做為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2011 民國90年,樹屋開放藝術家進駐,並分三期整修,成為臺南市的後花園。